手机版下载app
请输入要搜索的内容
>>当前位置:首页-医疗技术
我院心血管内科成功开展左束支起搏技术发布时间:2020/10/19 14:50:00       浏览次数:5170次

近日,我院心血管内科一、三病区成功为一名房颤、高度房室阻滞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实施了永久性左束支起搏术,该病例是我院心血管内科继双腔ICD、CRT-D、希氏束起搏后,再次成功独立开展的高难度器械植入手术。

患者是一名68岁男性,有房颤、心功能不全病史10余年,近3个月来,反复出现头晕、乏力、黑曚,为进一步诊治特来我院。入院后发现患者存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,有明确的永久起搏器植入指征,但是传统的右室起搏,会造成人为的左束支传导阻滞,使左、右心室失同步,进一步降低心室的射血功能。而希氏束和左束支区域的生理性起搏不仅能够保证患者的心率,而且较右室起搏明显改善心脏的电机械同步性,改善心功能。希氏束起搏虽然是最生理的起搏方式,但也存在起搏阈值高,R波振幅低和潜在的希氏束远端病变风险。左束支呈扇形分布在左室间隔内膜面下,起搏阈值和R波振幅同右室相似,起搏位点位于传导病变或易损区远端,而且左束支近端起搏可纠正病变于希氏束的左束支传导阻滞,可作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备选方案,是目前生理性起搏的新方向,尤其适用于心室起搏比例高且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,因此决定对该患者实施左束支起搏技术。

术前,心血管内科一、三病区的电生理团队充分讨论了手术方案和术中细节。由于心室电极的植入需要由右室间隔面旋入左室间隔面,术中需密切注意电极的深度及腔内图的变化,电极稍浅可能造成电极的不到位、不能起搏左束支,而电极稍深可能造成室间隔穿孔,“毫厘之差”便可造成手术的不成功;而且该患者是一名心衰患者,平卧时间不能过久,需要快速完成手术,进一步加大了手术的难度。手术由心血管内科一、三病区副主任、主任医师王占启和陈春红共同完成,凭借精湛的技术和过硬的心理素质,顺利完成了手术,手术历时90分钟,患者术后各项指标均良好,达到了理想效果。

近年来,心血管内科一、三病区心脏起搏和电生理事业快速发展,起搏器的数量逐年增多,手术难度逐渐增大,目前可以独立完成双腔起搏器、ICD、CRT-D、希氏束起搏、左束支起搏等所有的心脏起搏器械植入技术,在省内具有很大的影响力。除此之外,三维电生理标测和消融技术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,今年已完成阵发性室上速、房扑、房颤、室早、室速等消融术近百例。

生理性起搏技术的成功开展,标志着我院心脏起搏诊治能力达到了国内的先进水平。左束支起搏模式的转变,将造福更多的患者。

文、图:心血管内科一、三病区

编辑:董媛媛